中国最年轻南极科考站运行一年后情况如何

0
10

中国最年轻的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于周五迎来运行一周年,科学家们正在庆祝它已证明自己是地球上最极端环境中的坚韧科学中心。

该站坐落在罗斯海的难以言表的岛上,在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存下来,并在绿色能源、水资源可持续性和极地建筑方面实现了尖端创新。

其主楼占地5120平方米,是中国现有科考站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夏季可容纳80名研究人员,冬季可容纳30名研究人员。

自去年2月7日启用以来,该站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阶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已卸下包括建筑材料和科学设备在内的5960吨物资,为南极站配套设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色能源

Antarctica - Castle Journal

截至南极站成立一周年,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氢能装置、通信平台和海水泵站等关键系统已全部组装完毕。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秦岭站负责人王哲超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安装了10台风力涡轮机,目前正在安装光伏支架和电池板。”

该站的混合能源系统是南极洲首个此类系统,结合了风能、太阳能、氢能和柴油发电。与传统依赖柴油的基地相比,它大大减少了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完全安装完毕的氢能装置可在极夜期间提供30千瓦不间断电力,持续14天。科考队员王斌在中广核的报道中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在冰雪大陆采用清洁能源方面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接下来,科考队将重点建设科考站的室内配套设备和研究设施。

来自海洋的水

另一个创新领域是秦岭科考站的供水。由于没有天然淡水资源,该站的生活和研究完全依赖淡化海水。

该站的取水和配套电力系统已经安装完毕。海水淡化项目首席工程师邵天宝告诉中广核,海水加热、预处理、水净化和消毒系统的整体工程已完成约80%。

“我们估计,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大约还需要35天的时间,”邵天宝说。

现场有两套海水淡化系统,一套作为备用,另一套正常运行。每套系统每 10 小时可生产 20 吨淡水。结合储水箱,这种装置可以提供足够的淡水供应。

“无需担心饮用水的质量。处理过的水符合严格的饮用标准,可以安全饮用,”邵说。

抵御自然之怒

罗斯海地区以其强烈的下坡风和低于零下 40 摄氏度的极低温度而闻名,这带来了无尽的挑战。然而,该站的高架空气动力学设计与风向一致,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积雪,经受住了考验。

“经过整整一年的极端条件,该结构仍然完好无损,其安全性得到了证明,”该站首席设计师段孟在同一份 CMG 报告中表示。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即将到来的挑战主要在越冬期间,因为我们的站将全面投入运营,导致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差异更大,包括温度、气密性和噪音水平,”段解释说,并补充说他的团队正在收集数据,以优化该站在漆黑的极地冬季长期与世隔绝时的性能。

段说,经过一年的运营评估,该站的配套建设工作预计将全面完成。

一旦完工,他说该站将成为罗斯海地区国际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关键科学平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倡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秦岭站之前,中国在过去近40年里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研究基地——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长城站是1985年2月最早建成的。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